乐山大佛
地点:四川省乐山市凌云路中段2435号
建于:公元713年–803年
尺寸:高73米(233英尺)
乐山大佛是弥勒的雕像,通常表示为一个非常胖的和尚,脸上坐着灿烂的笑容,裸露的胸膛和拳头露出坐姿。佛陀位于四川省乐山市以东,岷河,庆义河和大渡河三大河汇合处。这座雕像使自己成为那个城市最著名的景点。1996年12月,佛陀的所在地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始于唐朝713年,并于803年完成,该雕像花了90多年的时间才雕刻出来。在这些年中,成千上万的工人在该项目上投入了精力和智慧。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石雕佛,巨佛在诗歌,歌曲和故事中都有特色。
乐山大佛有多大?
面对河流,佛陀拥有对称的姿态和神态,其庄重的静态被完美捕捉。它高71米(约233英尺),手指长8.3米(约27英尺)。宽9米(约30英尺)的脚背足以容纳一百人坐下,宽24米(约79英尺)的脚背足以容纳篮球场。
修建乐山大佛的历史原因
乐山大佛建造于唐玄宗时期,大约在公元713年的时候开始开凿,但是开凿乐山大佛初衷其实并不是为了观光旅游,也不是为了历史文化,而是因为当时岷江,青衣江和大渡河汇集的地方经常发生沉船的事故,所以当时的乐山凌云寺为了能够缓冲湍急的水流,才想到要筹资修凿这样的一尊大佛像。其靠崖而坐的地理位置和巨大的外形闻名于世,至今已经是世界文化遗产与世界自然遗产。
乐山大佛闭眼流泪事件
根据相关记载,历史上乐山大佛在1962年、1963年、1976年和2000年都曾经发生过闭眼流泪的事件。他们分别为,1962年,遇上了百年难遇的三年连天的自然灾害,饿死的人数于万计,岷山上漂浮众多尸体,大佛不忍看这人间的悲剧,便闭上了眼睛流泪。
1963年,灾情不见好转,饿死的人继续增加,大佛无力拯救苍生,再一次的闭眼流泪默默流泪,对于大佛流泪的照片,国家动用了4千万对大佛进行清洗,但还是没有能抹去大佛眼角的泪痕。这个泪痕就成为了乐山大佛关注芸芸众生的标志,至今依然存在。
1976年发生了7.8级的唐山大地震,这一场地震来势突然而且埋在地下的生还者没能被及时的搜救出导致数十万人死亡,而同年伟大的领袖毛主席、朱德司令和周恩来总理三位伟人也相继离世,大佛也再次闭上眼睛流泪。由于每次大佛发生闭眼流泪事件的时候,都发生了比较著名的历史事件,因此更多人开始认为这是佛的旨意,但这其中的缘由真的是佛显灵了吗?关于乐山大佛四次流泪的事件,早在几年前,专家就给了科学的解释。其实导致乐山大佛闭眼流泪的并不是因为所谓的显灵,而是因为酸雨原因。
乐山大佛流泪科学解释
我们知道,乐山大佛位处于四川盆地,由于新中国在建国后工业大力发展导致空气污染再加上该地区空气湿度比较大从而形成了酸雨,而酸雨正式的名称是为酸性沉降.是指pH值小于5.6的雨、雪、雾、雹等大气降水。正是由于由于当地工业迅速发展的原因,空气指数下降,因此雨的酸指数含量比较高,就造成了酸雨的现象从而腐蚀了大佛的脸。
酸雨能使非金属建筑材料(混凝土、砂浆和灰砂砖)表面硬化水泥溶解,出现空洞和裂缝,导致强度降低,从而建筑物损坏。建筑材料变脏,变黑,影响城市市容质量和城市景观,被人们称之为“黑壳”效应。而实际上,佛像眼部变黑、多处表皮落下就恰巧形成了这一种视觉上的闭眼。而酸性的物质留下去,就恰巧形成了“流泪”现象。
所以当佛像经过酸雨的腐蚀时,佛像的上眼皮黑色素会增加,导致整体看起来像是闭上了眼睛一样。
而此后,专家找到了大佛真正的“闭眼流泪”原因,国家便开始了对乐山大佛长期的、全面的清理。近年来,佛像闭眼流泪的情况就再也没有发生过了。
注:文章内的所有配图皆为网络转载图片,侵权即删!
我要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