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0日,人民银行举行2020年上半年金融统计数据新闻发布会,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司副司长郭凯在回答记者关于“应对疫情货币政策何时退出”的提问时表示,临时性的政策措施,当政策设定的情形不再适用时已自动退出。
郭凯首先介绍了我国货币政策的特点,他表示,我们货币政策和欧美主要央行的货币政策还是有比较明显的区别。我国虽然遭受疫情严重的冲击,金融市场也出现过一些波动,但是整体的经济运转和金融市场的运转是正常的,没有出现恐慌、市场失灵这种情况。所以是一个正常的货币政策。这个和欧美的市场特别是美国今年3月份发生的情况是非常不同的,美国3月份发生了严重的市场问题,它原先流通最好的国债市场都出现了问题,使得央行必须用非常规的手段来介入市场。我们和他们情况是不同的。
郭凯介绍说,今年疫情以来我国货币政策有两个主线,第一个主线就是正常的货币政策逆周期调节,通过总量、价格、结构工具来提供对实体经济的支持,使货币信贷能够为经济复苏提供足够的支持。
第二个是针对疫情出台的一些特殊的、阶段性的货币政策工具。比如说在今年2月份的时候出台3000亿元专项再贷款,目的就是在当时保障医疗产品的生产和重要生活物资的供应。比如说在春节后开市前两天投放了1.7万亿元的流动性,这个投放和以往相比是超常投放,当时投放的时候是为了保证春节后开市市场正常的运转。后来做了5000亿元的支持复工复产的再贷款再贴现政策,它是为了使受疫情影响比较严重的中小微企业能够得到信贷支持,支持他们复工复产。
比如说6月1日出台的两个货币政策工具,普惠小微贷款的延期还本付息,还有支持信用贷款的发放,这是为了给受到疫情冲击比较严重的企业获得现金流支持和必要信贷支持提供帮助。这些措施都是针对疫情的特殊情况和不同的特点设计的,本身就是一个临时性的政策措施,它们是针对不同时点需要来设定的。当政策设定的情形不再适用的时候就自动退出了,比如说3000亿元的再贷款已经完成它的使命了,现在医疗产品的生产产能已经很大了,物资保障非常的充裕,所以3000亿元再贷款完成使命,已经退出了。比如说5000亿元的再贷款再贴现支持复工复产,复工复产的进展还是比较顺利的,基本上已经完全复工,经济基本上恢复到了正常水平,所以这5000亿元的复工复产再贷款到6月30号也完成了它的使命,也退出了,不再继续发放了。比如说春节后超额投放流动性的做法在当时是必要的,但是随着金融市场交易恢复正常的运转,价格发现没有问题,我们也不再超额投放流动性了。这些政策措施确实是根据疫情的变化,完成了使命就退出了。
疫情时代中国货币政策的“持久战”。基于上述三重变局,无论是国常会推出的“1.5万亿让利”,还是易纲行长在“陆家嘴论坛”上强调的“提前考虑政策工具的适时退出”,实际上都指向了相同的政策逻辑:面对疫情,中国货币政策正在打一场着眼长远的“持久战”,并且目前已经进入战略相持阶段。我们认为,这一阶段的特征将体现于三个层面。
立场层面:既非“速胜论”,也非“速退论”。一方面,中国货币政策不会追求毕其功于一役,而是将根据经济形势、积极财政进程、金融风险等因素持续而灵活地调整。另一方面,政策“适时退出”并不等于“急于退出”,在全球疫情受控之前,中国货币政策对实体经济的总体支持力度预计不会有长趋势减弱。
节奏层面:松紧因时,逐季调整。考虑到目前金融加杠杆、资金空转套利的收敛,以及未来积极财政的密集发力,三季度货币政策的边际力度料将有所增强,但峰值不会超过一季度。四季度的边际调整将视乎全球疫情二次爆发的情况而定。
工具层面:总量平稳,突出结构。下半年,降准、降息的力度料与上半年总体持平,预计有望定向降准两次,1年期LPR下调约30bp,但是调整存款基准利率的可能性较小。与此同时,“直达性”货币政策工具将继续加力,进一步强化结构性功能。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注:文章内的所有配图皆为网络转载图片,侵权即删!
我要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