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波传播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许多人对它的理解仅限于排气管,它的确能影响声波,但是它毕竟不是声波的来源。为何每个人都喜欢通过改变排气管来获得不同的声浪,因为它是最直接的改变。我们称一些声音为噪音不,是因为不悦耳,而音量较大的噪音本质上还是噪音。
频响主要影响音高,幅值主要影响响度,频谱和时域主要影响音色。三种都会互相影响,图中线条越粗效果越强。频响主要影响音高,幅值主要影响响度,频谱和时域主要影响音色。三种都会互相影响,图中线条越粗效果越强。声压用于评估一个声音的大小,以1000 Hz的纯音为准,人耳将会感觉到2X10e-5 Pa的声压,无法承受的声压为20 Pa。不过,我们通常所说的分贝,并非声压的直接表现,而是“声音的能量”,0 dB是这一频率的量度,用能引起人听觉的最小声音来表示,以后每增加10 dB,能量就会提高10倍,响度就会加倍。
幅度和频率虽然分别是响度和音调的决定因素,但它们之间也存在着微妙的关系,由于人耳的主观特性,在2000 Hz~4000 Hz的范围内对其特别敏感,甚至只需-7 dB就能引起听觉,而在低频、高频的范,则需要几十 dB才能被觉察,因此要以“人耳”为标准来评价声音的大小,就必须有“响度”这一概念。幅度和频率虽然分别是响度和音调的决定因素,但它们之间也存在着微妙的关系,由于人耳的主观特性,在2000 Hz~4000 Hz的范围内对其特别敏感,甚至只需-7 dB就能引起听觉,而在低频、高频的范,则需要几十 dB才能被觉察,因此要以“人耳”为标准来评价声音的大小,就必须有“响度”这一概念。当两个声音的音调和响度相同时,就需要用音色来区分它们。确定主要因素是振动的时间范围和声音的频谱决定。声能分布是声能分布的一种形式。
为什麽要用频谱来描述声音呢,因为声音一般都不是一个简单的频率,而是几个频率的叠加,如果我们把线段的两端固定,再给它一个激励,线段就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波,波长等于线段的一半,波长为1/3,1/4等等,这些波叠加在一起,就是我们看到的振动。同样的,这些声音的共振频率通常是某一频率的几倍,而最低的那一频率我们称之为基频。
与“同时激活多个倍频相关声音”不同的是,“将多个声音的波形叠加成一个波形,然后弹奏出这个波形”,前者是多个声音的共振,后者是较特别的单音,也可以理解为“音色特别”。为什麽要用频谱来描述声音呢,因为声音一般都不是一个简单的频率,而是几个频率的叠加,如果我们把线段的两端固定,再给它一个激励,线段就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波,波长等于线段的一半,波长为1/3,1/4等等,这些波叠加在一起,就是我们看到的振动。同样的,这些声音的共振频率通常是某一频率的几倍,而最低的那一频率我们称之为基频。与“同时激活多个倍频相关声音”不同的是,“将多个声音的波形叠加成一个波形,然后弹奏出这个波形”,前者是多个声音的共振,后者是较特别的单音,也可以理解为“音色特别”。
桑德-envelope描述了振动随时间而改变的情形。一般 envelope由简单的击打引起,它包括四个过程,“敲击”即物体从静止到快速振幅增加的过程,“敲击”即振动逐渐趋于稳定的过程,“敲击”即能量耗散不足以维持振动的过程,“敲击”即振动幅度逐渐减小的过程,许多乐器的振动都有这样的特点,听起来比较平顺,但是如果敲击是连续的,1秒30次内耳就能大致分辨出来,超过这一限度,敲击越大,声音越平顺。桑德-envelope描述了振动随时间而改变的情形。一般 envelope由简单的击打引起,它包括四个过程,“敲击”即物体从静止到快速振幅增加的过程,“敲击”即振动逐渐趋于稳定的过程,“敲击”即能量耗散不足以维持振动的过程,“敲击”即振动幅度逐渐减小的过程,许多乐器的振动都有这样的特点,听起来比较平顺,但是如果敲击是连续的,1秒30次内耳就能大致分辨出来,超过这一限度,敲击越大,声音越平顺。
假如我们录下一个声音,把它倒放,就会发现它是另一个声音,但是它的频谱却是相同的,原来随着时间的流逝,尾音变成了一种急速下降的状态。这就是说, envelope与 spectrum对音色的影响是一样的。现在也是这样,如果我们把一个声音录制下来,反过来播放,就会发现它是另一个声音,但是它的频谱却是相同的,原来随着时间的流逝,它的尾音变成了一种急速下降的状态。这就是说, envelope与 spectrum对音色的影响是一样的。现在碰巧也在讲解傅立叶分析与小波分析之间的关系,可不可以广而告之?-叮叮当当懂咚的回答也见过这种描述。对于其它诸如多普勒效应等可以附加到声音中的特殊效果,也会对声音的质量产生影响,就不多说了。
来源:百 家号
注:文章内的所有配图皆为网络转载图片,侵权即删!
我要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