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重庆积极推进“建设内陆国际物流枢纽和口岸高地,建设内陆开放高地”“加快建设出海出境大通道,构建内陆国际物流枢纽支撑”,逐步完善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国际战略通道建设,基本建成四向联通的国际物流通道体系、铁公水空齐备的国际物流枢纽体系、类型多样功能完备的开放口岸体系、铁公水空多网融合的市域物流体系。物流体系的逐步完善促使重庆物流迎来了跨越式发展。2018年重庆物流总额35214亿元,货运量12.8亿吨,货物周转量3593.63亿吨公里,社会物流总费用3115亿元,占GDP比重为15.3%,从业人口近50万人。中欧班列(重庆)、西部陆海新通道持续升级,重庆物流贸易朋友圈也不断壮大,西部以重庆为运营中心的物流开放格局正在逐步形成。
与此同时,重庆物流在快速发展中也暴露出诸多不协调问题:
一是物流发展规划较多,用地规划较为超前,全市物流园区存在一定的同质化竞争,土地浪费现象较为普遍。
二是物流通道肠梗阻尚未完全打通,铁路建设总体滞后导致铁路货运能力不足,高速公路建设标准偏低致使部分射线高速饱和,三峡船闸常态化拥堵导致水运成本增加。
三是集疏运体系、多式联运体系尚不健全,铁路进港“最后一公里”尚未完全打通,贯通各运输方式的“一单制”、“一口价”仍有待进一步大力推动。
四是物流口岸及平台联动不足,尚未实现一体统筹;口岸通关耗时仍较长,各口岸尚未建立统一的物流信息平台,“单一窗口”运行还有待深化。
五是物流产业大而不强,中高端物流发展不足,“互联网+物流”“互联网+物流金融”等高端业态还需进一步扶持、培育。
六是物流配套扶持政策力度不够,政策实施评估监督体系尚不健全,部分优惠政策和资金补助缺乏后续管理和退出机制。
针对重庆物流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以下对策建议供大家参考。
█以国土空间规划编制为契机,加强物流规划统筹
一是科学统筹编制物流专项规划。进一步提高对物流规划编制的认识水平,完善全市物流规划体系,出台全市物流规划规范或导则,加强对全市物流规划统筹协调。编制和出台全市物流发展规划,科学预测和论证全市物流发展需求,优化全市物流园区定位、规模和布局等,指导全市各区县物流园区规划及发展。
二是建立物流规划实施监测评估机制。对全市各物流枢纽、基地和园区的仓储物流用地建设使用情况进行动态监测和定期评估,严防出现个别企业借用发展物流的名义“跑马圈地”的现象。对发展态势较好、用地绩效高的物流园区要优先保障仓储物流用地,对土地浪费严重、发展导向不明晰的物流园区要加强用地监管,限制其盲目扩大规模。
█畅通物流通道,持续完善交通物流体系和平台建设
一是加强物流通道建设,畅通物流梗阻。
铁路方面,要加快“米”字型高速铁路网建设,充分释放既有铁路的货运能力,实现对外铁路通道客货分离;构建以“两环十干线多联线”普速铁路为支撑的现代化铁路网络体系;加快建设渝柳铁路,争取按照满足双层集装箱限界标准建设,支撑西部陆海国际贸易新通道;加快建设沿江货运铁路,分流长江货流,缓解三峡大坝拥堵情况;完善并加快建设市域铁路网,推动铁路进港、进园,进一步降低最后几公里转运物流成本。
公路方面,统筹优化扩能主城都市区内射线高速,增强高速公路有效供给;加大普通干线公路升级力度,促进物流枢纽、基地和园区等重要节点间顺畅衔接,完善枢纽港站集疏运系统。
水运方面,优化畅通长江黄金水道,争取国家推进长江航道整治工程,提升重庆境内679公里长江航道整体通过能力,实现5000吨级满载货船常年可达中心城区;争取国家尽快启动三峡船闸新通道和葛洲坝船闸扩能改造工程,从根本上解决三峡大坝和葛洲坝船舶通行瓶颈,实现近洋海船“一船直达”重庆港;加快嘉陵江、乌江航道整治工程,尽快启动建设井口、利泽枢纽,畅通内河运输。
机场方面,完善市域机场体系,增强航空货运能力;进一步完善国际国内航线,引进大型基地航空公司,提升航空运输能力;加强与新加坡樟宜机场的合作,提升航空服务水平。
二是完善多式联运体系,打造标准化物流信息共享平台。充分发挥重庆集铁公水空等多种交通方式于一体的优势,大力发展多式联运。统筹协调各相关部门,逐步完善多式联运网络,探索制定统一的多式联运政策和多式联运标准体系,打破铁公水空运输方式在运输标准上的障碍。充分发挥重庆作为“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联结点的区位优势,以及作为国际陆海新通道运营中心的作用,开发更多铁水联运、铁海联运、江海联运等多方式联运产品,发展现代物流、供应链金融等衍生业务,进一步提升重庆内陆国际物流枢纽能力。整合各类物流、枢纽、口岸等信息平台,实现多功能多系统合一,打通信息孤岛,实现信息共享,以进一步降低信息成本,提升物流效率。
█壮大和提升物流产业,优化完善物流扶持政策
一是加快物流产业的转型升级,提高产业附加值。在做大做强做优基础物流服务的同时,加快发展增值物流、保税物流、多式联运,积极拓展供应链服务。将占地面积大、效率低的基础物流逐步外迁至中心城区外围及周边区县,中心城区重点发展高附加值物流产业。统筹明确全市物流园区功能定位、主导产业,避免各区县盲目扩大物流用地规模、重复建设,导致恶性的同质化竞争。
二是完善物流配套政策,促进物流业健康发展。进一步完善包括土地、税收、资金和人才等方面在内的激励政策,提高各项政策的针对性,做到精准施策。
在土地政策方面,要鼓励提高土地使用效率,对集约节约用地的企业或项目可提高土地费用优惠力度,对浪费土地、“跑马圈地”的企业或项目要取消甚至扣回土地费用优惠。在税收政策方面,要加大对现代物流、物流金融等高技术企业的税收优惠,促进物流产业的转型升级。
在资金政策方面,建议成立物流专项基金,加大对航空物流、多式联运等物流关键环节的补贴力度,逐步做大做强物流市场。
在人才政策方面,加强物流行业的校企合作,推动多层次、多元化教育体系和在职人员培训体系;鼓励和支持物流企业引进国内外物流业高层次人才,引进一批现代物流领域领军人才,培养一批通晓物流国际规则、熟悉现代管理的高层次人才。
参考文献
【1】重庆市口岸和物流办公室.重庆市物流发展规划座谈会会议情况简要汇报[C].2019,8
【2】傅莉均,何悦.重庆国际物流发展的现状及趋势[J].市场周刊,2017,5.
(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技术中心,莫宣艳撰稿)
来源:规划和自然资源前沿观察
注:文章内的所有配图皆为网络转载图片,侵权即删!
我要评论